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我想,這不是很應景嗎?白天才剛回國小去開了睽違十幾年的跨班同學會,一時之間我覺得只要一直看下去,所有白天時回想不起來的記憶都會回來。

而事實是,的確就是像那樣掉進漩渦裡,然後等你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長大了。



出席同學會以前我稍微想了一下我的畢業紀念冊到底在哪裡,我想很有可能是在我桌子的死角的那堆重物的下方的抽屜的底層,很有可能。以要把它挖出來的工程之浩大的程度判斷之後,我想很多事情我並沒有那麼想想起來。

我們班的人很少,話也不多,很可能是因為以前我們班都沒有在上課,那時候就把聊天的額度用光了。大部分時候我們講起自己班上的事情,都像在講笑話一樣,可是從漩渦裡面醒過來以後回頭看,你就會看到很多以前沒看到的事情。

例如天天纏著我晚上打電話給我叫我教他功課的那個女孩手臂上的青紫、例如老師踢到桌子底下的那幾罐保利達B空瓶、例如那個好學生要轉班時,他爸爸對著另一個小個子同學的吼叫聲、還有那個到處找人講話卻沒人理他的女孩、還有別班老師看我們班的眼神……

電影演到一半,我跟小班都笑不出來了,即使想笑,眉頭卻也會同時發緊,彷彿一笑眼淚就要跟著流出來。因為這不是讀秒播報的社會新聞,你可以預見接下來畫面中隱含的劇情背後的故事;而且經過一兩小時的相處,你已經認識了故事裡的主角孩子,於是再也無法對著二號的叔叔嬸嬸和阿媽演出的鬧劇發笑,也無法對著玩具店老闆的幼稚與勢利加乘漠然;在騙子2號問林艾莉問題的時候默默倒抽著氣,在他問出口前就深怕他童言無忌傷了早熟少女的心;在騙子1號包容地微笑著的時候總是感到揪心。

楊雅喆導演說:「『分離』的確是我所要寫的最大主題,所謂『成長』其實都來自於和某個人、或是某件事物的道別,在這之後你的心態變得成熟一點點,這是長大的過程,但你並沒有失去任何東西。《囧男孩》中三段主要的事件,其實都貫穿這個相同的主題,我們小時候在第一次面臨分離的時候,並不知道要悲傷或難過,但兩次、三次之後,有些事情你知道再也回不來了,你才會難過。」

從知道要辦同學會以來,我就開始思考自己腦袋是怎麼成型的。我想在國小畢業以前,我的腦袋應該是還沒有長好吧!不然為什麼我什麼都不記得?今天在會場有很 多人跟我打招呼,而且是叫出全名的招呼,可是大部分時間我的腦袋是一片空白,雖然我很會瞎聊,可是對於自己的腦居然殘到這種地步還是稍微感到羞恥。

留下來幫忙收拾殘局之前,我翻了范揚棋帶來的畢業紀念冊,試圖比對出跟我打招呼的同學們。我看著他們的照片,腦袋裡出現一些片段的畫面。除了覺得主辦的同學實在超有心辦得很好之外,我本來覺得自己對這場同學會沒什麼感想;但我可能其實不是沒有感想,而是不敢想。我記得這些人,我記得我曾經跟其中幾個人很熟很熟,可是當時我們到底一起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話我一點也不記得。

回憶裡所有畫面都是無聲的。或有聲音,也只是迴廊裡飄來的回音,或是安全門碰然閉上的響聲。

我站在走廊上講話,我身邊的同學圍著我咯咯大笑不止,我記得他們的臉卻不記得他們的聲音和名字(我想講些涼涼的話逗人這件事情的確是我從小就有的特性)。我坐在位子上發呆,下午三四點的小時候太陽斜射在木頭桌上。等放學的時候,站在對面的同學打了一個很大的呵欠。四散的路隊和很臭的交通隊安全帽和三聲哨響 (咦有聲音?)。折斷的雨傘。鉛筆插到手心的傷口跟在轉角摔了一跤膝蓋破皮的傷口。還有夢見自己沒有帶書包去上學的夢(我的書包是空的,所以沒帶其實真的 沒有關係)。校園寫生的時候,一年級的妹妹問我怎麼樣才能畫得像我一樣,我說,你長大就會畫了(誰教的?)。

讓我忘記的不是這些事情這些人,而是這些事情和這些人在我身邊的時候發生的別的事情。但是到最後,我都只記得別的事情,還有我自己,還有我眼前的光影。

有些電影看完以後很喜歡,卻沒有辦法馬上再看一遍,《囧男孩》就是這樣的一部片,他帶來的情緒起伏過大,令人花上從電影院回到家的車程以及撰寫一篇網誌的時間仍不足以消弭。


看完電影以後打給看完以後一直沒辦法跟我討論劇情的大頭,他說:「所以我就說養一個二號長大就變成阮經天,很合算吧!」

合算。剛看完真的會控正太一陣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zo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